近日,我院教师张莹的著作《汉语条件句的事实性:基于自建的封闭语料库的研究》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。
该书采用条件概率的统计方法,更加真实地反映了汉语条件句的事实性情况。该书自建了特定的小说文本语料库,将影响条件句事实性解读的句法形式归为“条件连接词”和“特征成分”两个层级,以总量统计为基准,用数据证实了汉语中的非事实条件句和反事实条件句不是各自独立、自成系统的两类。同时,该书还探讨了影响汉语条件句反事实解读的机制,认为条件句的情感强度与其反事实解读有密切关系,在小说文本中,情感越强烈,条件句越倾向于反事实解读。“只要、只有、万一”三个连词都与事物的“量性”有关。“即使、纵然、就算”类让步条件句的显著特征是极端语义,极端语义本质上是概率问题。否定成分“不是”的反事实能力最强,“没有”次之,“不”甚至对反事实意义起到压制作用。
该书还指出,从“信息的知晓者”角度看,说话人对自己的或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更为确定,作为信息的权威知晓者,第一人称使命题的确定性提高,得到更大比例的反事实条件句。第二人称代词几乎都是用于面称,在面称时,说话者对对方的情况还不了解,条件句就极大地倾向于非事实意义。第三人称多用于背称,说话人作为事件的陈述者在语境中多是全知全能的视角,这一视角使命题的确定性相对提高。这样,第三人称的反事实比例反而高于第二人称。
该书的研究立足于汉语自身的语义和语用特点,摆脱了西方语言学的限制视角。除了在理论上有力地证实汉语条件句反事实意义的连续统特征。在机器理解技术上,也具有强大的预测能力和识别功能, 可有效解决语句歧义问题,提高机器翻译的准确性。
作者简介:张莹,女,山东寿光人,中共党员。202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,获得文学博士学位,专业为汉语言文字学。现为mk体育讲师。研究方向为现代汉语语法,偏重功能语言学研究。先后在《汉语学报》、《语言研究集刊》、中国语文丛书《语法研究与探索》、《语言文字周报》等专业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多篇。主持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1项;出版专著1部;参与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“言语行为的逻辑——汉语语义和语用接口研究”(第三作者)。
通讯员:陈福盛 责任编辑:史静蕊 审核人:刘振伟